
最近跟牙医打交道特别多,今天打多了一丢丢麻药脑子嗡嗡作响,实在不敢开车就跑电影院独坐去了。说了独坐,打戏不看的,满人的场次也不去的。《1950他们正年轻》想看很久了,看了下医院边上就有电影院,直接杀上去了。
我家老爷子的部队49年5月,从杭州一路打到福建再到广州,本来有部分部队也是拉去参战的,老爷子香港、广州、福建来来回回跑,为了台湾的情报,最后没有去抗美援朝。这是我小时候午饭的佐料,老爷子有个3公分高3公分直径的不锈钢杯子,没有把手的那种。满上大半杯就开始边抿一口酒边想当年,有时候只有奶奶在听,周末了大伯、小叔、姑姑算上我们一家子都在。我们家住大院,一个院子十好几栋楼,百把十户人要么是老爷子战友要么是解放后工作中的同事,听得多了,每一家都熟。但那会没当回事,听点不听点,但凡能多记点该有多好。

影片中也有位老爷子,有人问他你讲给小辈听嘛?他回:“我们说出来的话,自己人总是不相信。”现在饭桌上再也没有老爷子抿着酒给我想当年了,但我却买了一抽屉关于老爷子部队的书…
我真个了解抗美援朝必然是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,《黄继光》,但是,就这么两篇课文也没占多大篇幅,居然还他妈被自己人给删了,真慕洋犬!说回电影,其实也不是电影,都是些比我爷爷还年轻点的老爷子老太的采访,带一些记录片的意思,还有些老照片和修复了的影像资料串起了整个电影。
和其他搭景、用CG拍出来的战争片不一样,这片没有任何飞机大炮高爆的场面,没有非常刻意的去煽情,甚至都没采访一些个司令、政委。但兵种从文艺兵、炮兵、医疗队、侦察兵、飞行员、普通战士…但无论说自己有多么牛逼还原各种战役的战争片,都比不上这十几位来自天南地北操着各路方言老人的只言片语。4年的拍摄制作,片尾已经有3位老人被框了起来,这代表着什么,你我都知道。
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…
片头是一位文艺兵任红举讲他自己的故事:“我站在佛龛上,看着下面的人念点名册,第一批念完了,特么(我确定没有因为麻药听错,虽然字幕没有,但老人家确实爆粗了)没有我的名字”。最终还是跨过了鸭绿江,一位很漂亮的战友被炸碎了,只剩下辫子在河里,老爷子给捞起来的。第二个被炸没了一条腿,大家合力拉出来后,由战友背着爬上了高地。我猜文艺兵,口条好,思路清晰,讲述的非常有节奏,和后面的几位都不一样。镜头里还有一幕工作人员递了手机过去,他一看:哟,老战友。感叹完大家头发都白了…就这样串起了第二位老人的故事。
任红举、周有春、马世勋、周继成、薛英杰、汤重稀、包月禄、王贯三、郭瑞铮、雍未太、李维波、王仁山、谈学贤、叶发坤、孙德山、唐章洪、那启明、林炳远、金东辉、刘素谦、熊朝瑞、白清林、易如元、周全弟、尹志云、叶士礼…每一位都有自己的经历,每一位都有自己的现在的生活,我不剧透了,希望大家能够多去购票多看一看他们的故事。跨江之时18、9岁,现如今都在90开外了,导演管这个叫“抢救式”拍摄,和之前的《二十二》一样。
历史书里的几句话,这些老人的一辈子,但凡问起“你会常常想起那段日子吗?”老人几乎都答:我不会去想,太残忍了,没有人愿意回忆战争。但老人总时不时的在记挂没回来的战友,有人在战友牺牲后,对折了合照,藏在镜框里,这辈子再也没有打开过。但他们又从未后悔过,因为鸭绿江之后是中国!他们虽然是军人,但真心的热爱和平,发自内心喊出的那句“不想打仗啊,但更不能投降啊!”让他们成了最可爱的人!